抽象
事情的起因是我们某课程的老师不想开录课,忽有一日,一同学在课程群里匿名高呼,他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课程的回放。当时我非常诧异,原因是老师确实没有打开录课的软件,甚至没有佩戴话筒上课,我认为理论上是根本无法录课的。但事实上确实是录了,而且效果非常好,原因是系统自动从另一个通道录了课。
抽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它也是很多工作中最底层的部分。更少的条件,意味着更多的共同点,从而才能具有普适性。可以说,知识和经验就是建立在抽象的基础上的,它们告诉了你,关于一个事物,你能知道它们的哪些性质,从而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,而事物与性质本身就是形而上的。知识也具有层级结构,就像图论中的树,不同高度的节点对应于抽象到不同的层次,条件越少自然性质越少,但这也赋予了你交叉不同事物的能力,排列组合,所得到的或许就不仅仅是性质的简单相加了。
是的,一切都挺好,但如果,当大树似乎已然枝繁叶茂之时,你忽然发现,或许你的起点就有问题……
情况大概可分两类,就像物理与数学的区别,前者研究的是自然规律,它们先于人类而存在,故不可证为真;而后者的基础是公理化,它们本身就是人定的,可以称得上正确与否,但也都有所谓的前提。
对于物理来说,倒也无伤大雅,毕竟物理的终极目的在于认识世界,发现规律并利用之。换句话说,只要你能用并且在用,这理论就已经体现了它的价值。不完美又何妨,发现不足再改便是,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真正看清了世界。就像你的成长也伴随着认知的不断迭代,每一时自有每一时的领悟,每一步自有每一步的风景。
对于数学而言,似乎倒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毕竟你是在抽象层面上操作。承认了几个基本的假设,剩下的只有逻辑推理了。你需要一个工具,那就给它一个定义,然后去探索它的性质,这就是数学研究的主旋律。不过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能体现一些很本质的东西,倒也能够理解,抽象本身就是基于实际的。
或者说,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事实,你的那些已知,几乎不包含真理。世界那么大,比起 known unknown,更可怕的是 unknown unknown。保持怀疑的态度与求真的精神是个好习惯,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不会被那些所谓的权威牵着走。嘿,真理面前,人人平等。
不过,难道你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未知的世界中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