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存在科大
有时我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,自己这样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人,居然也能在大学中独立生存下来。
其实我觉得,某种意义上,我也是搭了其他同学的便车。以学校的小超市为例,当大部分同学具备较高的生活能力时,他们的购买行为同时也是对超市内商品的筛选。由于网购和快递的存在,校内的超市并非学生购买物品的唯一途径,从而超市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。学生们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选择购买方式,因此性价比较高的商品会拥有更高的销售量,为超市带来更多的利润。由于空间的限制,超市内可摆放和销售的商品总数量是有限的,故超市面临着挑选欲售商品来最大化利润的挑战。于是我就可以期待两件事,首先,我可以根据超市的商品种类来了解到我可能需要什么;其次,当我从同种商品的不同品牌中随机选择时,不会因为缺乏信息而蒙受太大损失。
抽象而言之,在竞争环境下,当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具备足够的特定能力时,群体中的其他人也不会因为缺乏该能力而受损。这是因为随着能力缺失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的降低,机会主义者付出特定的鉴别成本,能得到的收益就会减少。于是存在一个临界点,使得机会主义者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利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。命题的见解性在于,搭便车现象并不一定需要被搭便车者有所付出,个体主观上的无意识行为也可能为其他个体带来正外部性,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同时也在塑造环境。命题中要求被他人占利而非广泛意义上的吃亏,是因为此命题旨在研究行为外部性所带来的影响。反例也很明显,盲人在生活中显然会遇到较大困难。
然而,在非竞争环境下,这个结论并不成立。例如学生选课,由于必修课的老师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,一门课程通常不会因为质量低下而被淘汰,我无法期待在往届学长们的筛选下,任意选择课堂都能得到理想的收获。例如数学学院的培养方案必修数理统计,而整个学院只有一位老师能够教授这门课程,所以尽管该课程饱受诟病,但可谓是“撼山易,撼该老师难”,我必须自主进行规划,提前修读管理学院的相应课程作为高级替代。
人们常说的“从众心理”某种意义上也是该法则的体现。当个体认为其他个体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时,从众行为也可能是理性的表现。例如,在高等概率论的课堂上,老师会提前分享上课的 PPT,我上课时习惯于直接看老师放映的 PPT,当我有一次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拍照时,尽管感到非常困惑,我还是拿出手机拍下了放映的幻灯片,后来在复习整理时才发现,老师所分享的版本比上课版本缺少一些页面,多亏了周围同学的无意识提醒。
另一方面,这个命题也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新的见解。在一些情况下,比起监管商家,更重要的或许是提升公众的能力。我依然觉得义务教育应该完成更多的事情,当大部分人具备基础的生活技能、科学知识和思考能力时,机会主义者就无法从中获利,他们将不得不选择进行正规的工作。既然经济发展只是手段而非目标,那么当我们在为市场的力量而喜出望外时,当我们在为财富的增长而欢呼雀跃时,我们是否也应当去关注那些在市场的穹顶下迷失的人们。我们应该让他们有进入市场的信心,允许他们作为合格的公民参与到交易中去,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之后,才飘出一纸关于监管的请愿书。与其费力阻止商家捡起掉在地上的钞票,我们更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教会人们看管好自己的钱包吗?比起制度的约束,当人们自发地认为正规工作能带来更大的收益时,这才是更加稳定的平衡,或许这叫激励相容,亦或许,这才是文明。